电影《战国》恶搞历史遭痛批:挑战公众底线(图)
正在全国上映的电影《战国》遭到痛批,这部号称1.5亿巨资打造的“古装战争奇谋大片”,随意改编史实,恶搞古代名人,对历史和文化毫无尊重可言,被观众斥为大烂片。
最近,韩寒发表博文,从技术手段、故事情节等方面狠批《战国》,称其为本月最差影片。此前曾有消息称,该片是某富二代捧其女友的“杰作”,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大为愤怒:“有钱可以玩票,但不能拿这么烂的片子挑战公众底线。”因为口碑不佳,杭城各大影院已经压缩《战国》的排片场次。
《战国》讲述的是军事家孙膑的故事,汇集了孙红雷、吴镇宇、金喜善、中井贵一等20多位中外明星,但这样庞大的阵容无法拯救薄弱的剧情,片中上演的空城计、孙膑赛马、营救孙膑等情节漏洞百出,匪夷所思。台词更是幼稚搞笑,学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孙膑因受髌刑(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得名,而片中从小同门学艺的庞涓口口声声称为“膑”,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
影片的主要人物孙膑被塑造成一个半傻半癫之人,他对齐国将军田忌的女儿一见钟情,整天就想着“让我亲亲你的眼睛”,又与师兄庞涓情感暧昧,举手投足间的亲密逾越了同门之谊,被媒体质疑有“断背”之嫌,而且银幕特写一再落到美人脸上。“孙膑有多厉害没看出来,就觉得是个傻子。”观众刘宇飞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院经理甚至直言不讳:“如果都这么拍,中国电影肯定要完蛋。”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这些年中国电影恶搞历史也已近乎疯魔,《战国》不过是更出格罢了,更多的翻拍片被观众一路抛在了身后,能让大家回望的屈指可数。
国人向来以中华五千年文明而骄傲,那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创作资源库,伴随电影产业的兴起,历史题材影片近年来大量涌现。遗憾的是,我们一时间很难想起某部片子,值得回味的佳作实在如凤毛麟角。时间最近的《赵氏孤儿》被观众戏称为“半部片”,剧情改编多处有违史实与常识,带来的只是笑料。
投资方和导演钟情历史题材,无非是故事现成,另外中国观众有一种古代情结。有了这道原料,再配以武打、爱情、搞笑,保管鲜香麻辣,足够吸引眼球,细数这几年的历史片,概莫能外。至于做出的菜是不是地道的那个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只要能来钱,历史怎么改编都行。
于是观众看到,先贤名人的武功是很高的,人格是不完善的,行为是有违伦理的。在影视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这样改编将引导大众如何认知我们的历史?所倡导的又是怎样的传统文化?
历史片当然很难拍,完全忠于史实会像《孔子》那样单调乏味,只注重商业性又容易偏离主流价值。而当烂片成堆之后,我们会发现,相比之下,原来《孔子》还是有可取之处。
还是要把目光投向好莱坞,其成熟的电影工业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借鉴。好莱坞当然是强调商业性的,历史片大多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不拘小节,观众一笑而过无伤大雅,另一个突出特征是人文主义倾向明显,重视人的核心地位,通常以亲历者的视角带领观众感受历史,在平等对话中启迪思考,实现历史与艺术的和谐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数奥斯卡获奖影片,不乏《末代皇帝》、《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单》等历史题材电影。
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中国电影,目前最有话语权的仍是投资人和导演,编剧人才匮乏,难有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所以,只有编剧地位得到重视、编剧人才相对充足、编剧水平得以提升,历史题材改编之乱相才有望改善。(记者 陈扬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