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载危机:影响社交网络生死的第一要素
去年下半年曾前往厦门拜访,一天的下午,与蔡文胜、尹光旭在茶馆长叙。其中,大佬蔡文胜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见面前他刚刚收拾完屋子,将许多旧物都抛弃了。里面有一全年套的某杂志,过去购买这个杂志时是因为真喜欢,经常看。到年底时再来一套“全年刊”收藏,想着哪天会翻翻。结果一过经年,再也没有翻过。直到收拾屋子时一股脑地丢弃。
我们几个听着大笑,但笑着笑着不由得低头琢磨。那天下午貌似是闲聊,其实重点聊社交网络及在此之上的创业、投资。蔡文胜不经意间的表述,讲到了许多社交网络中的关键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都曾一一验证,回来后,我还因此和同事在会议室细细回顾了小一个小时。
这个故事的本质是过载及过载之后的处理。在社交网络之上,过载是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就像一根红线,一旦越过,这个用户及以他为中心的一片用户,可能就此失去。
过载首先在信息上,在《社交红利》中我们援引了QQ邮箱产品团队的一个经验,即每天在邮箱中会推送6-15篇资讯推荐给用户,一旦未读数量过多,用户即放弃而去,不再阅读。因为未读数字带来的心理压力实在过大。这时,团队就采取直接帮助用户退订的动作。
过载出现在群里。不管是QQ群还是微信群。这个问自己就能知道:你加入了多少群?要是几百个的话,现在还有多少活的群?你每天能在多少群里发言?正常人——发广告的不能算——正常的人,不算随机拉出的对话组,一般经常活跃在3、5个群中是正常的,比如自己的好友群、某一个主题群、工作群等等。其他的群则大部分沦落为广告群或者屏蔽了消息。
前几天,一些朋友分享了一条关于某教授因为入群太多,不堪其扰公开声明退群而去的文章。目测正是因为不知拒绝,而导致自己完全过载。
查看过载的原因却蛮有意思。一方面,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总是会被一些垃圾账号诱导——我们要提到互惠行为了。比如微博,早期许多内容账号会给你点赞、转发、收听关注你。别小看这个行为,许多普通用户因此回听、互粉、互赞——人家转你了听你了,你不回不好啊。这种小小的互惠行为一直是传统销售中,尤其是上门推销人员最常采取的一个技巧,没想到在微博中被如此“巧妙”地运用上了。到了微信上也是一样,只是换成了打招呼——因此,许多坑人的微信培训教人的两大坑爹招式,就是在名字前加个A,及换上美女头像去摇一摇、附近的人打招呼,然后加上好友,然后发广告,然后就可以挣钱了——这怎么可能?——这些方式带给普通用户的就是垃圾信息扑面而来。
另一方面,用户本身也是贪多的。在《社交红利》中,我们将用户进入社交网络后的阶段拆分成三个,其中第二阶段时,用户会不断添加好友(不管是内容账号、订阅号,还是潜在好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用,或者未来可能会有用。比如,许多陌生的朋友从一些微信群中看到并添加我的账号,但加上后再也不说话。我过去也因此加了几个牛人——只是,这种有用可能再也不会用,就像蔡文胜买回的全年杂志。
不能因此指望用户自己会拉黑、清理。这其实是个相当重的动作,在信息可以充沛浪费的今天,时间反而是最昂贵的货币。想让用户花费最昂贵的时间来清理最无意义的事情是无法推进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后台观察取消和拉黑的动作,基本在大盘子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对了,聊天中,时间货币,与信息的随意浪费,也是蔡文胜提到的主要观察点。或许有机会可以再展开一下。
这个现象在手机中也是一样。现实中,更换手机号的成本其实非常大,不仅要陆续通知好友,还要修改诸多银行卡的绑定等。但我们总是看到许多朋友义无反顾地启用新号,只是因为垃圾短信太多、陌生推销电话太多之故。骚扰不堪重负之时,换掉就成了最简单也最有效率的选择。
一过载就弃之而去。
那么,作为平台的社交网络怎么办呢?一言概之:不过载。
这时,你或许能够理解平台以最快速度,屏蔽掉骚扰招呼、骚扰赞的原因,也能理解为什么平台要将群的未读信息收纳,将订阅号和公众号收纳,并限定后两者的发布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