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 Maker 老漂 不要有和人斗的心,你要赢的是你自己!

“文艺青年”经济学

鼓浪屿有很多文艺范儿小店
1
鼓浪屿有很多文艺范儿小店

“文艺青年”经济学特殊的精神需求构成了文艺青年们的消费动力,只要利用好这种动力,文艺就成为了商人的金矿本报记者 徐熠 整合报道

  “文艺青年”经济学特殊的精神需求构成了文艺青年们的消费动力,只要利用好这种动力,文艺就成为了商人的金矿本报记者 徐熠 整合报道
 

柴静被称为新一代“文艺女神”

1
柴静被称为新一代“文艺女神”

“很多人咖啡馆”

1
“很多人咖啡馆”


  1000元到5个亿的

  创业之旅

  她是文艺青年,她懂文艺青年,她把服饰卖给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与商人是两种生物?骨灰级女文青汤大风不以为然。

  少女时期,她梦想将来自己也去遥远的地方流浪,写作为生。为了拥有一套三毛文集,15岁独自离家在南京念幼师的她时不时批发一些瓜子、芒果干在宿舍里卖,被教导主任叫停。但这笔短暂的生意遂了她的心愿。

  2005年,大风用1000元与妹妹小风一起开了家淘宝店卖印巴服饰。强烈的色彩和繁复绣花,令她们的衣服看起来与日常生活有距离。就连品牌名也取得极生僻语出台湾女作家简桢的散文《四月裂帛》。

  因为量太小,没有工厂肯代工,她们就用两台老式缝纫机手工制作。因为本身有表达欲,她们为每款衣服取了名字、写段小诗,将日记本里的文字搬进了产品描述,就是今天营销文案的雏形。

  现在的“裂帛”,是一家700多名员工、2011年增长380%、2012年销售过5亿的“快时尚+设计师品牌+电子商务”公司,已经开拓了一个男装子品牌“非池中”、一家线下店,并吸引到了经纬创投、红杉资本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

  衣游

  文艺,一座城市的卖点

  今年五一假期,鼓浪屿3天的游客总量超过了20万。在“文艺”的标签下,无数文青对这个小岛趋之若鹜。

  有山、有海、有岛、有地道小吃的厦门,被许多文艺青年贴上了“文艺”“小资”的标签。而鼓浪屿凭借着优越的人文风光和精准的营销,更成为这种气质的杰出代表,吸引了无数文艺青年前往朝拜。

  如今的鼓浪屿街头游人如织;而到了假期,游客们更能轻易将这些小店塞爆。张三疯奶茶店、新四海旅游商品店、陈罐西式茶货铺……它们以不同方式在网络上走红,在文青群体中被“口口相传”。

  事实上,不仅是路边的小店,鼓浪屿的邮局也在2012年年底走起了文艺路线。店里专开了一个小房间,让文青们可以静静地写信给“未来的自己”,墙上挂着9个木箱,分别代表未来1~9年内的投递时间。这样慢递一封信,需要20元钱。

  就在这种极具统一性和感染力的文艺氛围中,文艺青年们乖乖地掏出了钱包。

  “这个世界上,青年人分成三种: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2B青年。”

  前段时间最流行的分类方式,将时下的年轻人贴上了调侃式的标签。而玩笑归玩笑,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几个青年愿意承认自己的普通或“2B”。事实上,热衷于上传照片参与这一网络盛事的大多都是文艺青年。

  他们愿意购买各种文艺衍生品;他们喜欢去小众、无人的地方欣赏与感受生活,顺便寄上几张明信片;他们喜欢清新的社交网站、独立音乐和文艺电影;他们时刻走在参加读书会、旅行分享会、电影观摩论坛的路上……

  小清新现象、原创音乐节、《看见》的大卖,都足以证明,又到了一个文艺青年得势的年代。但时至今日,千万不要认为文艺和商业无关,事实上,种种针对文青市场的生意已然日进斗金,甚至构成了一种商业现象。

  更有趣的是,这些做生意的人本身往往都是文艺青年,因此他们更懂得如何把产品卖给文艺青年。

  说他们做的是文青生意,不如说他们做的是“长尾”生意文青、萌妹子、“屌丝”,这些某种特定消费区间的人,都拥有难以想象的购买力。

  如何小清新地

  卖广告

  豆瓣网是一个观摩文艺青年的好去处。在那里,你会发现,他们也许比较抗拒商业,但会心甘情愿为兴趣买单。

  这个位于北京著名创意园区798附近的互联网公司创立于2006年,如今已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小资胜地”。

  根据调查估算,豆瓣用户一年会带来一亿到两亿的图书销售量,一般网上书店返给网站的图书佣金是售价的4%~8%,“豆瓣佣金是合作网站中最高的一档”,粗略计算,仅此一项便可带来千万收入,豆瓣网创始人兼CEO杨勃曾宣布豆瓣读书2010年已经实现盈利。

  2012年豆瓣电影推出了在线选座购票,豆友可以从影评页面链接到影院,购买电影票并确定座位,首期开放了北京9家影院;另一个收入来源是豆瓣同城的票务服务,豆瓣同城有大量的话剧、演唱会等商业演出信息,活动页面提供票务链接,通过将用户引导至相关的票务网站实现销售收入分成。

  这些收入大致可支撑豆瓣的日常运营。2009年开始,豆瓣引入了互动广告,在不同级别的页面上都有品牌硬广告投放,广告图片也保持了清新的姿态,甚至成为了网站的一部分。

  这个生存了8年的文艺标杆网站已经意识到,小清新也要盈利。而站在文青的角度,点击一次就能让自己喜欢的网站活得更久,何乐而不为?

  玩人

  挖掘“女神”的价值

  文艺青年们拥有自己的“男神”“女神”,并帮助他们从小众的舞台走到了大众的面前。

  在不同时期甚至是不同的年份,文艺青年们都拥有不同的“男神”“女神”。他们或大张旗鼓打着文艺的旗号吸引粉丝,或把自己变成了“文艺”本身征服观众。

  1986年,文艺是吼上一嗓子崔健的《一无所有》;1994年,文艺是手拿一本王小波的《黄金时代》;2001年,文艺是在课堂上偷看安妮宝贝的新书;2009年,文艺是“别让人知道你去看陈绮贞演唱会”……

  这些文艺产品暗合了文艺青年们精神需求,甚至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创造工具。文艺青年会从这些元素的背后读出生活、故事、情感,这是他们所认可的价值所在。

  2013年伊始,新一代“文艺女神”柴静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各种传闻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新书的大卖。《看见》超过100万的销量,被网友戏称为“图书界的《泰囧》”。

  这些作品仿佛自带着“文艺”光环,青年们不去欣赏,就太不够文艺了。

  “很多人”加起来的力量

  每一个城市,都会留一个角落给文艺青年。他们努力追寻梦想,并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种商业模式。

  2011年1月7日,蚊二妞在豆瓣网“吃喝玩乐在北京”小组上发了一个题为《我们用2000块钱来开咖啡馆吧》的帖子。

  “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咖啡馆,用我们一点点的钱、一点点的时间,凑成很多的钱、很多的时间。名字就叫响亮的"很多人的咖啡馆"。”

  帖子发出一个星期后,就有140多名网友表示愿意出资;9月10日,咖啡馆正式营业,共有股东78人,每人投资2000元至2万元不等,秉承“很多人参与,很多人管理”的创业模式。“很多人的咖啡馆”推出了很多文青特色的饮品与活动,比如2012年4月推出的“梦想咖啡”,凡是进店点了“梦想咖啡”的顾客都可以许下愿望,让工作人员帮着实现;比如“很多人的小沙龙”“白领也慈善”分享会、“闻香识咖啡”、读书朗诵会等。

  在“很多人”看来,咖啡馆本就是一桩回本较慢的生意,盈利周期较长,但大家一定能从共同创业中得到别的东西。在上海、南京、长沙、西安、武汉……“很多人咖啡馆”正在陆续开张。

 

Tags:

发布: 老漂 分类: 精彩|收藏 评论: 0 浏览: 20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