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人社交”是怎样的社交方式,会成为新的社交趋势吗?
首先我们来简单分析下人类的社交方式的发展演变吧。在古代,社交很简单,以诗会友,以武会友。在七八十年代,主要是以书信,笔友,以及朋友介绍等线下方式去拓展社交圈子。后来有了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社交趋于线上,刚开始是通过BBS,匿名聊天室等方式,宣泄自己的各种情感和欲望;到后来的QQ和校内网;再到现在的各种交友APP。社交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接触到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大家也不局限于接触身边的一些小圈子,而是更大的圈子,甚至是自己不熟悉的圈子。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社交的分类。从社交属性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陌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以及熟人社交。接下来再简单分析下各种社交类型而产生的APP的优劣势,以便我们更好的分析到各个社交方式的优劣势。
在当下,我们的社交方式主要以陌生人社交以及熟人社交为主。
首先,什么是“陌生人社交”?在我看来就是在社交过程中,用户的信息资料的真实度无法保证,用户彼此之间不认识。以“陌陌”为例。
“陌陌”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其主要的用户群体为白领和学生,男性居多。其优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 门槛低
可以通过定位,快速准确获取周边陌生人的信息,高效便捷的与人进行及时沟通,降低了社交门槛。
2. 真实性
相比其他的社交软件,用户需要填写较详细的资料信息,因此用户更加真实。另一方面,“陌陌”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软件,而用户会对自己位置周边的群体产生信任感。
3. 线下活动丰富
陌陌的兴趣小组较活跃。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感兴趣的群组。从线上聊天到线下活动,并且能够长期维持。
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 约炮神器
“陌陌”一直有约炮神器的称号。从受众就不难看出,普遍寂寞的男性居多,而陌生人交友,两性交友就势必会有性需求的问题,所以约炮问题也是会一直存在的。这一问题则会导致对女性用户骚扰的问题,以至于更多的用户不愿意再使用该产品。
2. 不安全性
虽然说用户提供的资料比较详细,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陌生人交友还是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而通过陌陌交友后遭遇抢劫等案件也不在少数。
看完陌生人社交,再来看看熟人社交。
熟人社交可以理解为用户需要进行实名认证,用户彼此之间打过交道但关系不一定十分密切。以“微信”为例。
微信应该是目前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在使用的“熟人社交”APP。其定义是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微信的用户群体也从年轻化的特征趋于均衡。微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社交方式新颖便捷
该产品是以腾讯作为支撑,有通过QQ导入好友,或者打开手机通讯录,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众多较新颖的交友方式。
2. 朋友圈功能
既满足了用户分享生活状态,渴望被关注的需求,也满足了对其他人的生活状态的好奇心理。另外其屏蔽功能,分组功能以及好友关系才能看见点赞,评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朋友圈的私密性。
3. 微信公众号功能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各种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同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可以使企业或者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媒体,赢得粉丝关注。
那么缺点又有哪些呢?其实微信公众号的优点就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首先是社交方式的多样性,附近的人以及摇一摇的交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安全性。也不乏有许多单身男女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约炮。其次是信息量过载,虽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方式及时获取信息,但是也由于公众号过多,导致信息量过大,过于繁杂,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最后则是泛社交性强。由于微信通过网络可以快速实现用户之间通过文字,语音, 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即时互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见面认识之后都是通过互相加好友的方式来保持后续的联系,但是后续也不会再有更深的交流。所以我相信有不少人的微信好友都只是跟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甚至都没有见过面的人。
最后我们再回到楼主所说的“半熟人社交”。
首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半熟人”。简单来说,就是彼此之间圈子重合的人,“五分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上过同一节课的同学,校友,同乡会等等。目前这类型的APP比较少,我比较了解的也只有“同学我来了”这款APP。那么姑且先用它举例吧。
“同学我来了”也是一款以校园为依托的实名制社交APP。主要群体是大学生群体。该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
用户注册需通过严格的学生身份验证,提高了社交安全性。
2. 社交性强
不仅仅是通过学校来联系用户之间的关系,还通过贴标签,LBS,热度等综合数据,为用户推荐附近的同学,甚至是同样喜欢吃麻辣烫的同学。以及通过拉取好友关系链为用户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圈子。
3. “好友动态”功能
基于校园关系链的“朋友圈”,满足现在学生的晒生活,晒颜值的需求。
4. 即时互动性强
可通过消息功能,随时获取与他人互动信息,包括聊天,点赞,评论。
通过分析“同学我来了”的优点,可以对比“陌陌”以及“微信”,得出“半熟人社交的优势。”主要是两大块,首先是安全性,相比陌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的安全性更高。另外则是社交性,并不是通过单一的一个点去联系用户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像微信那样的泛社交。而是通过兴趣爱好打造属于用户自己的圈子,是更深的社交关系。
而安全性以及兴趣爱好又恰好是未来年轻人在社交中最关注的两点。在社交中,随着网友见面,而遭遇不幸事件的案例的曝光,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社交本身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未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广泛,所以需要有更多的圈子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半熟人社交将会是未来社交的新趋势。
熟人社交,成本高,机会小,难把握,市场几乎已经被微信、QQ锁死,如果想要整体将搭建在前两者基础上的熟人关系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熟人社交是刚需,不论社交趋势如何,熟人社交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陌生社交,前几年几乎都被玩烂了。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畅所欲言、打发时间的需求,但是也正是满足这些需求带来的内容质量无法保证、用户粘性差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孤独感、真实社交焦虑和安全性这样的问题。随着插足者的增加,陌生社交市场的生存空间所剩无几。
那半熟人社交的机会体现在哪里呢?从市场角度来说,利用场景化的“半熟人”关系链来切入垂直社交,避开与现有社交平台正面竞争,也更容易发力;从社交效果来说,基于“半熟人”关系链的社交更接近于真实社会场景下的社交形式——通过朋友认识新的朋友,更安全,所以更容易让人接受,用户粘性也会更高。这都是让它具备成为社交趋势的利好。
但半熟人社交显而易见的,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怎么去孵化和维持这些“半熟人”关系。最好的办法无疑是通过各种互动方式来让“半熟人”关系转向熟人关系,沉淀这些“半熟人”关系,保持用户的互动和内容的产出。怎样去设计实现更有趣、更轻松、更有效的互动方式,就是打开市场的关键点。
半熟人社交的尝试这几年来从不间断,很多产品都试图在不同的场景下直接让用户关注特定范围内“泛熟人”人群,以此去切入垂直社交的市场。作为一个比较关注互联网产品的学生狗,说一下我了解的几类半熟人社交产品。
1.同学半熟人类校园社交产品。
大学生一直是市场的宠儿,无数的人都想从这一群量大、钱多、冲动的用户群肿分一杯羹。
从“约”的需求切入的产品,比如师兄帮帮忙、11点11分、tataUFO等,虽然都在约的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但半熟人关系链没法沉淀下来这个问题也让他们遇到了瓶颈,除了约之外没有别的好玩的东西,这对于爱玩求变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它们的用户流失都比较严重。
从工具切入社交,如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等,这类产基于课程表这样低频、非刚需的需求切入社交的产品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用户很难在一个工具App上和同学进行持续的社交。(我个人很反感超级课程表,我只想看个课表啊喂,别老乱推些乱七八糟的消息好吗(;° ㅂ°))
真正从“半熟人”关系链出发的则有芥末校园和同学我来了。
芥末校园通过学校、专业、社团、家乡等不同个人属性因子来建立“半熟人”关系链,更偏向于“半熟人”形式的微信——主要是晒动态和私聊,缺乏更多的互动和玩法,用户粘性较差。(个人亲测,之前的时间芥末校园西安周边高校强势地推了一波,很多人都是拿到了地推的奖品后玩了几天发现无聊就卸载了,我也是。(´・ω・`))
同学我来了则另辟蹊径,通过严格的身份和头像认证确保每个用户的真实性来实现“半熟人”关系,然后让用户通过自由去选择“半熟人”去认识、互动,除了好友、动态等互动方式外,更通过校园BBS、自拍评分等互动性更强的玩法来沉淀这些“半熟人”关系,确保用户的粘性。
2.同事半熟人类职场社交产品。
国外有Linkedin,国内有脉脉。主打职场社交的Linkedin作为职业关系(包含了同事关系)的社交鼻祖,现在仿佛是一本压箱底的黄页。线下拓展人脉很难,在黄页类产品上更容易接触到人,主要解决了让有职业发展需求的用户可以在这些社交网络上连接。Linkedin被微软1725元人民币收购,也足以见到它的巨大价值。
同事之间除了生活,应当也有生活层面信息沟通、互动的需求,相互闲聊、午饭时说说八卦、分享有趣人事物。所以脉脉出现了,通过人脉功能,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持续产生内容,特别是其职场匿名爆料区域。2015年脉脉花重金推广,迅速拉拢了百万用户。基于通讯录及之后拓展的人脉,把线下的八卦搬到线上,又引到线下成为谈资,形成一个职场信息分享的闭环。
3.邻居半熟人类社交产品。
楼楼作为一个基于真实楼宇场景下的半熟人社交产品,其设计理念是便是将社区居民、写字楼和学校用户们同时、同地、近似的属性提取出来,让用户在这里面结识、熟悉。邻里熟悉起来后,互相帮忙、交友、拼饭拼车、甚至是三缺一凑麻将。楼楼让早已因混凝土森林消失的邻居文化再度焕发光芒。国外做邻里社区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Nextdoor,已覆盖全美4万个社区。
除了同学、同事、邻居,半熟人社交还有很多种细分的可能性,必将是很多人争夺的市场切入点。所以半熟人的社交方式很有可能在某个真正让用户兴奋的产品出现时引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