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营销、轻品牌的意识
我去拜访客户的时候,热火朝天地聊上十几分钟后,我才知道他想做的就是一轮TO VC(风险投资)的公关,或者是一套吸引代理商加盟的话术体系,根本就不是品牌。我认识的一个民营企业家曾说:“品牌是玩概念的活儿,脑子不灵、口才不好的人就算搭了时间、精力和金钱也玩不转。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渠道、搞销售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西方品牌发展史来看,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作为商业系统中的重要支撑要素,品牌早就从创意导向变成了战略导向,从行业数据到用户分析,从组织内部到对手标杆,都需要详尽的审计调研,并从战略思想下沉到记忆表现、体验驱动、传播沟通等各个层面,自成体系、规范操作、可落实、可衡量,并为企业的增长贡献着巨大的价值。
为什么在国内我们依然有着这样的错误认知?
有人曾戏称,品牌学的“爸爸”是西方管理学,“妈妈”是心理学,一家都是舶来品,没一个是中国本土的。也有人说过,品牌的本质是左边科学,层层推理;右边哲学,追问本质。哲学思维恰恰也是我们从小都不太重视的学科。可以说,从骨子里,我们理解抽象构成的品牌就有难度,又缺乏将其拆解到位的科学方法,无论在心理认识上还是落地执行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放眼望去,基本上我们的企业都是多产品、少品牌,而这恰恰是重营销、轻品牌的意识体现。这种意识下的行为产出,就造成了虽然中国处于世界经济前列,挺进世界品牌价值排行榜100强的企业却很少。